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变革

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变革 (2012-05-14 13:16:18)

标签: 杂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观众近年来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新手法、新形式、新语言采写新闻报道,进行新闻创新,才能不断推出受欢迎的新闻作品,让电视新闻与观众全方位对接,切实担负起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典型事例来回顾我国2011年的电视新闻,从而总结出几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和创新点:

  新闻播报的娱乐化形式:演说新闻

  ——以凤凰卫视《倾倾百老汇》为例

  2011年1月1日,凤凰卫视推出全新周末新闻杂谈节目《倾倾百老汇》,为观众了打开资讯与资讯之间的秘密空间,“周末与您倾倾偈”。《倾倾百老汇》定位于国际化的媒体视角,穿梭全球各地社会民生、政经花絮、文化动态、娱乐八卦等各类资讯之间,百里挑一,不老传说,汇声汇色,用精致而轻松的方式,与观众共享一周资讯盛宴。

  金牌娱乐节目主持人尉迟琳嘉,具有丰富的电视脱口秀主持经验,其收放自如、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贴近观众、清新真诚的语言风格,多年来一直深受凤凰观众和精英阶层的喜爱。同时,作为80后新生代主持人,尉迟琳嘉在节目中发挥中国相声式“说学逗唱”的功力,同时又以他颇具国际风范的外形,用独特的视角透析世间的“众生百态”。2011年,主持人尉迟琳嘉将自己的主持状态全面升级,发挥所长,以更精彩的演绎解读,为电视观众奉献更精彩的视觉大餐。

  节目运用崭新的多媒体手段和独特的串连解读方式,通过主持人尉迟琳嘉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带给观众更有营养的周末。无论是场景设计、背景音乐还是主持人造型,都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呈现出如百老汇歌舞剧般高雅经典的节目形态,让全球的华人观众在轻松的周末享受一场活泼、自然、快乐的脱口秀“表演”。

  “演新闻”这一崭新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有效地提升了新闻节目的趣味性,更好的促进了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吸收”。随着各大卫视和地方电视台纷纷确立“新闻立台”方针,如何打造出自身特色就成为制胜关键。凤凰卫视巧妙的将“脱口秀”与新闻播报结合起来,同时融入曲艺等元素,这样的节目形式既满足了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同时其娱乐趣味性又令观众会心一笑,因此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娱乐化作为一种电视文化现象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这既符合电视媒介娱乐的本质特征,也是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倾倾百老汇》对“演说新闻”节目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开创了一种用娱乐的精神讲时政新闻的新风格。然而它又避免了新闻过度娱乐化,大量的时政类新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加上主持人的个性突出,收放自如,与节目特色吻合,从而给受众呈现了一场脱口秀类说新闻的盛宴。

  新闻制播流程的创新与重构

  ——以齐鲁电视台“新闻云”为例

  2011年3月22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简称CCBN)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齐鲁电视台携带着全新打造的“新闻云系统”参展。

  齐鲁电视台的“新闻云系统”是借鉴计算机系统的“云计算”理念,将新闻的采集前端、制作终端、播出平台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一体化的新闻直播系统。“新闻云系统”打破了原来的单元分割、互联互通,运用互联网的技术,通过中央资源库实现了不同平台的资源共享。

  “新闻云系统”将前期的采集工作、后期的制作和节目的播出集合到某一个终端上完成。这些终端将曾经分别需要在不同地点、时间完成的工作,集成到一处完成。诸如采访、制作、播出等都可以在一个终端上完成,不必再分别进行处理。这些终端的独立运作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新闻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新闻云”的创新之处具体来说,如下:

  一、创新的“新闻云”电视新闻制作模式

  在齐鲁电视台,这朵“新闻云”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利用,带来了新闻节目制作模式的革新。

  首先,在非常规直播节目中,以齐鲁台2011年年三十直播的“春运节目”为例,“新闻云系统”发挥了极大的功效。在直播中,“天骥”系统(这套直播系统可以充分利用TD、WCDMA、EVDO 3G网络,实时回传新闻直播画面。通过同时安装多块3G无线网卡,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无线传输带宽,增强音视频传输的流畅性。)作为“新闻云系统”采集传输前端,把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多处交通枢纽拍摄春运情况和省交警部门提供的全省交通监控信号一并实时回传到中央数据库中。独家全屏打断式直播和“5D拼图”副视窗直播交替不间断进行了10个小时,期间所有信号都是从中央数据库中提取的。

  在“新闻云系统”的统筹下,新闻播出后,与其相关的新闻素材也同步出现在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这些新闻素材,可以供其他节目选取,以满足不同节目形态的需求。“新闻云系统”的共享性带来新闻资源链的延伸和发展,把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尽力向最大化推动。

  第二,在常规直播中,“新闻云系统”同样功不可没。在齐鲁台《每日新闻》、《拉呱》等新闻节目中,“新闻云系统”的运用就显得更为直观和系统化。例如,在新闻播出的过程中,“新闻云系统”可以一方面保持在屏幕主画面进行常规新闻节目的直播,同时采用手机投票的形式进行新闻话题的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在屏幕上开启副视窗直播其他新闻信息,同时在屏幕下方播出左飞字幕,字幕可以飞播最新的新闻信息,或者与观众互动的资讯。这样一来,在“新闻云系统”的统筹下,电视台可以真正实现播报新闻的及时化、全方位化和立体化。

  二、节目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早在2010年齐鲁台就与果壳视界公司合作开发推出了“天骥”全网直播系统。“天骥”全网直播系统基于物联网架构设计,把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于一体,借助各网的优势,灵活调配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时现场直播。具体负责“天骥”系统工作的技术部副主任郭常宏说:“‘天骥’全网直播系统的诞生,就是这种前瞻性的新闻理念的实施。”同样,由齐鲁台打造的“5D拼图”系统成了电视屏幕的第二个播出平台。也是根据自身需求对现有设备进行应用创新,产生了新的功能效果。

  在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改革创新的同时,电视媒体依托的技术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推动生产方式的进步。齐鲁台此次参展的“新闻云系统”就是依托新技术理念组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制播系统。

  由此可见,要实现电视新闻的生产方式创新,除了要有先进的新闻理念,更要有配套的创新手段。“新闻云系统”是以新技术平台为依托,寻求技术革新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对新闻生产力的一次深度挖掘,是齐鲁台在对电视制作播出方式和电视节目形态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必将推动新闻行业制作模式的重大变革。

  突发事件报道的突破与形式创新

  ——以央视“日本大地震”报道为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和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迅速做出反应,对日本大地震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是继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后,央视新闻频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又一次重要的现场直播。除了迅速准确的进行现场报道之外,央视新闻频道还通过丰富报道手段来提高报道质量,具体操作如下:

  一、视频特效设计

  《日本大地震》特别报道在核电站机组首次爆炸后,央视新闻频道及时制作了三维动画,并辅以PPT图示,生动解读了爆炸原理。《东方时空》、《环球视线》启用灾情全景大屏幕,以主持人与嘉宾共同讲解的方式,清晰、准确地介绍各地区情况。节目中还将重灾区和标志性地区的震前、震后的卫星照片进行对比,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反映了地震的破坏程度。视频特效一方面可以填补由于视频资源缺乏对于新闻传播的阻碍,另一方面可以让报道更为生动通俗,易于观众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记者身赴现场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迅速调派亚太中心站、东京站、曼谷站五路记者,前往日本地震灾区,虽然没有在第一时间以视频方式现场直播,但是记者来自前方现场的报道却为地震的后续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于灾区现场的走访与深入,央视记者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为后续报道中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提供了条件。相较于第一时间出现在国内灾害现场,这次央视记者快速进入日本震区进行采访,体现了央视在对外报道中的反应速度有了较大提升,并初步具备了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报道的能力,当然报道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如何通过改进设备,来实现第一时间的视频连线报道。

  三、评论分析的力量

  在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对于新闻事件的分析梳理比较全面。比如日本大地震之后,央视新闻频道在晚间的《共同关注》中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报道部的负责人,具体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日本地震经常发生在海上的原因、盈江地震与日本地震是否存在一定联系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梳理,让观众对日本地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以事实数据和科学理论,打消了观众对于近期地震频繁等相关的不实传闻所引起的忧虑。

  首次运用三维动画还原事件现场,使得观众更加便捷的知晓新闻的来龙去脉;记者不辞辛苦赶赴新闻现场,实现了国际灾害发生后及时迅速的现场报道;在演播室嘉宾分析点评时,适时的插入最新画面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种种手段的利用和内容的呈现,不仅使得节目丰富而立体,也让观众觉得通俗易懂,知识性强。综上所述,央视关于“日本大地震”报道的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

  以上便是我对于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值得关注的变化进行的总结与浅析。通过对《倾倾百老汇》这一节目的分析,可以知晓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正在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尝试,对于媒体而言可以丰富节目形式进而提高收视率,对于观众而言则为之眼前一亮,新闻也可以成为“有趣”的节目;齐鲁电视台的“新闻云”系统则验证了“技术”与“内容”的互补与促进,节目创新要求相应的技术作为基础,而技术的创新又催生新的节目报道方式,这种创新模式还对业界有着借鉴与推广意义;“日本大地震”的报道版本繁多,相对于日本媒体与凤凰卫视等媒体,央视的报道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新的节目报道手段的应用,新的节目演播形式的革新对给人新鲜感,又一次证明了创新对于电视节目的重要性。2011年的电视新闻创新之处还有很多,只有不断总结进而借鉴运用,才能使电视新闻永葆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资料:

  【1】《新闻1+1》日本大地震特别报道探析  《现代传播》卞娜 张治江2011年第8期

  【2】《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多种手段强化日本地震报道表现力》,央视网,2011年3月18日,

  【3】《国际突发事件的第二落点报道探究---以“3·11”日本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为例》《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曾祥敏 赵翔超

  【4】《浅谈北方民生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以<新闻夜航>节目为例》《新闻传播》2011年第7期李梦

  【5】中国新闻出版网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禁止转载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第二次作业

后一篇:高清电视节目制作关键技术和趋势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第二次作业

    后一篇 >高清电视节目制作关键技术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