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中国媒体如何报道曼德拉逝世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中国媒体如何报道曼德拉逝世 (2013-12-07 11:20:58)

中国媒体如何报道曼德拉逝世

王维佳

 

今天一早起来打开电视看新闻,立刻感受到一派紧张肃穆的气氛,原来是南非总统曼德拉在清晨去世。某大媒体的主播用慢速悲伤的语调宣布这一消息,原本只有几十分钟的新闻栏目,足足用了半个钟头来回顾曼德拉的一生。整个节目不断强调这位世纪老人为自由平等,特别是种族和解而做出的奋斗。演播室连线媒体驻美国前方的记者,第一时间传达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悼念讲话的精神,整个介绍长达数分钟,近乎对讲话全文翻译。随后,屏幕底端出现了令人震撼的标题:“全球公民典范”!伴着香港歌手专门献唱的《光辉岁月》,镜头中再次不断展现曼德拉一生的辉煌瞬间,尤其强调他与原白人统治者和解,以非暴力方式结束种族隔离的伟大历史功绩。

 

短短几个小时内,电视新闻的编导能够制作出这么政治定位鲜明、情感充沛饱满、内容资料丰富的电视片,实在让人赞叹。随后整个一天中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更是体现了快速而强悍的国际新闻反应和展示能力。当然,由于解读角度和煽情方式都基本一致,也不免让我这个从早到晚的实时关注者感到一丝乏味。

 

赞叹归赞叹,乏味归乏味,作为媒体研究者,我又不免多想点什么。在国际新闻界,我们好像很久没有见过如此规格来纪念一位逝者了。回想今年春天,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的消息传来,各大媒体不仅完全没有给这个反美斗士和拉美的社会改革者以煽情高抬的待遇,在报道时间和报道角度上也都让人感觉怠慢。新闻中不断讨论的问题无非是委内瑞拉会不会政变,社会主义统一党是不是在利用查韦斯逝世做公众宣传收买民心等等。

 

有点媒体阅听经验的人都知道,新闻界对一个政治人物去世的报道,从不会是简单地臧否个人,更是在传达一定的政治观念和媒体立场。前面提到的两位逝者:一个在冷战结束后不断宣称忘记仇恨走向和解;另一个在新世纪还执着地对帝国主义实施抵抗而且言辞激烈。一个最终放弃了激进的社会经济结构改造,只谋求政治权利和种族身份平等;另一个是推行类似社会主义的政策,将阶级不平等问题和大众民主问题重新带回现代政治。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哪个会被讴歌、哪个会被怠慢,恐怕结果早就注定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虽然表面都是中产阶级的普遍主义调调,但认真解读欧美媒体新闻报道的人会了解,在国际新闻领域,国家立场是他们的一致倾向(例如,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国家的敌人永远存在民主和人权方面的问题,而国家的朋友即使人权状况再糟糕都不会引起媒体关注)。这种国家立场不仅存在于与本国相关的国际问题报道中,比如领土主权冲突等,也存在于媒体对那些与本国事务并不直接相关的他国社会问题和政治人物的报道中。巧妙的是,这种国家立场往往在具体的新闻语言上转换成一套政治上普遍正确的标准,只是应用的对象上有清醒的甄别。然而,在中国国家媒体的国际新闻中,除了与本国主权和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在对其他国际问题和政治人物的报道中却很难发现一以贯之的国家立场。相反,我们常常见到的是与欧美媒体一拍即合的普世标准。媒体动辄卖力歌颂同一个世界的美好,总是让观众为之动情动容。

国家立场当然有违新闻的客观真实,但是即使不谈这一点,这铺天盖地的曼德拉报道就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吗?其实,编导们只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查一查真实的历史资料,动一动脑筋,新的视角并不难获得。

 

南非的种族和解不是哪个英雄人物缔造的结果,更不是冲突双方本着和平的意愿自然形成的结果。曼德拉固然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也曾经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巨大的魅力。但是这位在冷战发展关键阶段被困于牢狱之中毫无行动自由的老人不可能给1990年代南部非洲的政治局面带来决定性影响。他只不过是新的政治条件下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很容易被塑造成民主和平偶像的最佳人选而已。曼德拉入狱前和入狱后的两个年代,不仅对南非来说是各种政治条件极为不同的时代,对整个世界来说同样如此。南非人民为了解除种族隔离而做出的努力奋斗从来都不局限在这个国家内部,而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事件,在这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起到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