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收养继承 >

尽快修改实施近30年的继承法-社会关注-理论频

  

  《人民日报》近日呼吁“是时候修改继承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颁布于1985年4月10日,近30年未作修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继承法的很多内容早已不适应现实的需求,专家学者多次呼吁立法机关要尽快修改继承法。

  1985年通过并施行的继承法是我国目前实施最久而又没有进行过修正的民事法律。这部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而又实施近30年的继承法早该大修,法学界早已呼吁多年,不断提出修法建议甚至提交多个版本的民间修改稿草案,而修改工作却迟迟没有启动。目前,全国人大法工委已将继承法修改列入去年及今年的立法计划。不可否认,现行继承法对于保护私人财产权、尊重民事主体个人意志以及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现行继承法制定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社会物资严重匮乏,家庭财产普遍较少,继承关系也极为简单。如今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包括人们的生活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当时的立法背景和理念与现在都不可同日而语,有了很大的区别,并且受到当时立法技术的局限,立法过于原则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行继承法已显现出诸多不适应,其滞后性和不完善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以修改完善。

  首先是遗产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和确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的形态日益多样化,遗产的范围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公司股权、特许经营权、采矿权等均具有重要的财产价值,应当被纳入到遗产的范围。现行继承法第三条关于遗产的范围虽提及“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当时公民的生产资料只有一些生产工具或者小作坊。今非昔比,如今不少公民已拥有相当规模的工厂、公司乃至矿山等,因此有必要适当拓展公民的遗产范围。对于虚拟财产是否属于遗产范围也需从立法上予以界定。近年来时常见诸报端的继承纠纷案件中,有相当部分是围绕继承财产的界定和争夺而展开的,诸如QQ号码继承案、网络游戏装备继承案、“比特币”继承案和争夺机动车车牌案等等。对于网络虚拟财产、公司股权等新的财产形式,只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作为遗产的,原则上即可继承。

  其次是遗嘱的形式需要进一步多元化。现行继承法仅规定了5种遗嘱形式: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继承法的修改应该充分回应社会生活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遗嘱形式。对于电子遗嘱、打印后签字的遗嘱等均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予以认可。建议确认采用打印方式制成的书面遗嘱的效力,除用手写方式外还应允许立遗嘱人采用打印成纸质的方式,当然要本人亲笔签名,并注明具体时间。建议将录像遗嘱列入遗嘱形式的范围,视频资料往往更能全面直观地反映遗嘱人的真实意志。既然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已将“视听资料”列为证据类型的一种,继承法也有必要将录像遗嘱列入遗嘱形式的范围。此外,不必苛求遗嘱个别形式上的瑕疵,原则上只要能够满足遗嘱行为的生效要件,就应当认可其效力。

  第三是继承人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充。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继承份额等直接分割被继承人遗产的制度。相对于多数大陆法系国家,我国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较窄。法定继承人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或者其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人)、父母、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此范围之外的被继承人的亲属,都无法继承遗产。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有必要适当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范围太窄,若被继承人的亲属较少或者已经死亡,甚至在很多情形下不存在法定继承人,就可能导致被继承人的遗产无人继承最终被收归国有,这并不符合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基本理念,也在客观上损害了与被继承人有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的其他人的利益。目前继承法没有规定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继承人地位,而是通过代位继承制度保护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继承权。按照我国的传统,孙子女、外孙子女在亲属中的地位往往颇为重要。建议孙子女、外孙子女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使其既能够通过代位继承而继承第一顺位的先亡父母应当继承的遗产,又能够通过第二顺序的继承得到遗产,增大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继承几率。建议增加第三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将四亲等以内的其他旁系血亲作为第三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如叔、伯、姑、舅、外甥、侄子女)。

  继承法与千家万户的权益乃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都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公民对于继承法的修改都有话语权。立法机关应当尊重和善待公众的立法建议,扩大公众对继承法修改的立法参与。因此,建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充分吸纳民意,不仅听法律专家的专业建议,也倾听老百姓对修法的呼声。继承法的修改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普及继承法律知识的普法过程,建议把修法与普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新媒体、发动专家学者,广泛普及继承法的相关法律知识,让继承法真正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继承法在保护私人财产权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

  (作者系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总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