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央媒体报道纪实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记者如是写道:“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10年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成都醉驾案疑犯被改判为无期
[孙伟铭父亲称判决不公拟上诉][更多]
·新疆发布公告依法打击针刺犯罪活动
·加拿大部长称希望赖昌星能考虑自愿返华
·印媒再次宣称中国士兵"入侵印度领土"
·山西致277人死溃坝事故现场将建警示广场
·河南平顶山矿难已造成44人死35人失踪
·推广 | 注意!资金正在流向以下板块!
独家:历史学家眼中60年中国
[日军国主义不会复活][中国民族自信心重建]
·深度 | “快女”粉丝江湖的“无间道”·军事 | 美军将解放军列为假想敌
·博客 | “砖家”点评快女 赌城结婚的明星
·互动 | 真实记录一个农民工的北漂生活
·推广 | 中信信用卡免费申请 即获QQ会员
这是一场时间与生命的赛跑。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中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感天动地。而媒体也以另一种力量,在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受众,并赢得了西方媒体的敬意。
第一时间反应:
与时间赛跑 与生命接力
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个位置和时刻。汶川,一个位于川西北名不见经传的只有10万人口的一座小城瞬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以毁灭式的残酷迅速凋谢。汶川一震,震动了半个亚洲,远在2000公里外的泰国首都曼谷都有震感,而北京和上海写字楼里的人们也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威力。
抗震救灾刻不容缓。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做了重要部署。
灾难发生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已踏上了飞往灾区的飞机。也是在地震发生的当晚,李长春同志主持召开了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专题会议,中央宣传部随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
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中央各主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作了报道。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地震,14时35分北京地区出现震感。新华社打破常规,14时45分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第一时间根据中国地震局震情通报,向全世界发布了权威、准确的消息。14时56分,新华社从成都发出第一张地震的图片,时效领先全球各大媒体。
人民日报社收到汶川地震信息后,当场决定派记者去前线。报社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15时0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收到中国地震局传真后立即插播地震消息。15时30分,该台成为第一家采访到中国地震局专家的媒体。16时30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19时至次日凌晨1时30分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
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随即在滚动新闻中及时报道了地震情况。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
在此次地震发生数十分钟后,中央各主要媒体便第一时间发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使公众第一时间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这一次,真相跑在了谣言和恐慌的前面。
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版面时段空前聚集
5月13日,在全国宣传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上,李长春同志强调,抗震救灾报道要上重要版面时段。
人民日报社5月13日关于抗震救灾的版面占了总版数的40%,14日为60%,15日为80%。人民日报社要求要全力保证抗震救灾版面,一切报道都要为抗震救灾让路。
从12日地震发生后至16日,新华社已播发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救灾的中英文文字和图片稿件7000多条,其中,对内中文稿1300多条;对外中文稿1200条,英文稿880条;对内中文图片1400张;对外中文图片1300张,英文图片750张。播发音视频节目总计310条,730分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从5月12日晚19时至次日凌晨1时30分紧急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5月13日全天24小时继续播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这是中国之声第一次在全天24小时开通直播节目。
中央电视台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从5月12日15时20分至5月13日20时,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全覆盖。其中,自5月12日20时起,综合频道还与新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源。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一幕幕感人的场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传递出去。不论动用多少版面时段资源,所有的指向只为抗震救灾。一切为了灾区,一切报道围绕灾区。全国媒体人心装着天下,心系着灾区,把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无限关怀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全面的报道传递出去,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奋不顾身挺进重灾区
能否进入灾区,特别是位于震中的汶川县?能否发出采自灾区现场的报道?成为决定各大媒体报道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也是海内外媒体新闻竞争的一个焦点。
地震发生当天,新华社总社召开各编辑部和四川、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分社参加的电视电话会,明确提出:当务之急就是调动总社和有关分社各路记者力量,动用可能的一切手段,千方百计让记者进入汶川县震区,掌握第一手情况,尽快发出采自现场的公开报道。
5月14日上午10时30分,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搭乘陆航直升机成功降落在此次震中汶川县城,并发回汶川县城首批灾后图片,成为第一批进入汶川县城的记者。
新华社记者冯昌勇1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夜出发前往这次地震的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几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说:“在困境中感觉离死神相当近,随时都有可能殉职。”
地震发生时,人民日报社驻成都记者站记者刘裕国因通讯中断,在无法与记者站取得联系的情况下,直奔灾区采访。从12日到18日,整整6个晚上他只睡了4个多小时。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最前线——北川。“现在最想能好好睡一觉!”他用沙哑的声音重复着这句后方的人们能轻松拥有的小小要求,而对像他一样奋战在最前线的记者们来说,却是一个奢望。
灾难发生后,逃生的本能促使活着的人们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尽快脱离震区;而记者却不能。面对危险,很多记者表示忘不了66岁的温家宝总理不慎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险群众,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的感人情景。“总理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何妨?”很多记者如是说。

金叶珠宝因媒体报道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