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全媒体时代纸媒民生报道应对策略探析

凭借来自草根的优势,民生新闻在纸媒特别是都市报上风行一时。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公众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以随意浏览到各种草根新闻时,很多都市报当年起家的“招牌菜”已经没了多少吸引力。

在信息交互无限发达的全媒体时代,口味越来越刁的读者对民生新闻提出了更高要求,报纸急需给读者调制比以前更有营养的独家菜式。

纸媒民生新闻报道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出招?本文将以大河报2013年以来绿城新闻叠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为例进行探析。

全媒体时代的纸媒民生新闻之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大批都市报的出现,使得报纸和普通人的距离突然拉近。老百姓惊奇地发现,自家门前有条臭水沟多年没人管,给报社打个电话,竟然会派记者来采访,并能刊登在报纸上。当时的新闻界,多把这类新闻冠名为社会新闻或热线新闻。

读者的热捧,使得都市报愈加重视,在版面上大力倾斜。不少都市报亦靠这样的社会新闻起家打天下,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做大。而这类新闻受到好评,正是受众在知情权、话语权上“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体现,如同美国社会学家伊莱休?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所说,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将根据满足结果来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一阶段,民生新闻还和热线新闻杂糅在一起,偏重新闻性,其服务属性尚未充分凸显。

到了2000年以后,民生新闻报道已逐渐演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闻题材,从广播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民生节目专版遍地开花。有学者这样定义: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1]。民生新闻在实践中摸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念和报道模式,凭借其亲民、互动的天然优势,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和青睐。

在报纸上,开始出现了以民生帮办之类为主的版面或栏目。大河报的热线部曾在2002年设立民生组,专门负责民生社区新闻。在郑州的几家都市报也不约而同地开设民生版面,而全国其他都市报,民生服务类报道也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

据资料统计,截至2006年6月,山东各省级地面频道和地市台共拥有22档民生新闻栏目,光是在省城济南就有7档。

2005年前后,无论是电视还是纸媒,民生新闻报道可谓盛极一时。但问题亦逐渐开始凸显——首先是题材同质化严重,内容琐碎、浅尝辄止,零星报道太多。一些诸如红绿灯不亮、小区绿化被毁之类民生新闻,常会同时占据同城多家都市报的版面。其次是在题材的选择上陷入了瓶颈,似乎这些家长里短的小投诉就是民生新闻的全部。此外还存在负面报道过多,误导受众,渲染和放大一些突发事件等现象。反映到报道理念上,就出现了如下误区和偏颇之处:片面理解“三贴近”,定位低俗;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等。因此有学者这样批判民生新闻的“四化”:浅薄化、娱乐化、琐碎化、同质化。还有人形象地描述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而所谓的民生服务,也常常是在一新闻事件后,象征性地写一段放之四海皆准,却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民生提醒”。这些浅尝辄止的民生服务稿件,被大家戏称为“伪民生”。

碎片化、平面化的民生新闻报道,让读者逐渐产生了阅读疲劳。而当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裹足不前时,网络媒体却凭借其强大的平台,使得民生新闻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信息量和信息的更新频率上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服务上不但有公共民生服务,更有传统纸媒不易做到的分众乃至点对点服务;在和读者的互动上,传统纸媒更是望尘莫及。

以上传统媒体民生新闻的弊病,是大河报一直关注的问题。绿城新闻是大河报主要针对郑州市民打造的一叠区域性新闻纸,目前主要在郑州市区及周边区域发行。对于这样一叠以郑州市民为服务对象的新闻纸,该如何烹制民生新闻这道大餐,才能符合郑州市民的胃口,才能在全媒体时代,使《大河报》的读者在报纸上获得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服务?在都市报民生新闻热有所降温趋于理性的今天,大河报开始了自己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从2013年下半年起,大河报对绿城新闻进行了全新改版,其改版定位之一就是互融互动、深化服务。改版草案认为绿城新闻还没有稳定地在个性化阅读与公共新闻中间找到结合点,还没有打造出品牌栏目,内容显得散、乱,没有发挥出集群优势。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为读者提供新闻定向、定制服务。

为此,大河报社会新闻中心就民生新闻报道这一块,重点从服务性、分众化、互融互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探索一:变读者为客户,以服务视角解读非新闻类民生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