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暴力犯罪新闻报道的导向把握

□王 勇

暴力犯罪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暴力犯罪案件。作为关涉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新闻事件,暴力犯罪案件显然具有很高的社会敏感性和关注度。美国新闻学家胥罗克就曾指出:“由于‘危险’比成功更能搅动人心,因此,坏消息的‘时事性’通常比好消息来得高,危机事件因而也比好事容易吸引阅听人的注意。”[1]因此,暴力犯罪案件的新闻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社会的记录者和反映者,新闻媒体理应及时报道暴力犯罪案件。但是,如果报道不当,暴力犯罪新闻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特别是可能带来以下方面的负面影响——

1.可能扩散犯罪方法,引发效仿效应

在当今大众传媒时代,新闻报道是人们重要的信息和知识来源。媒体报道暴力犯罪案件,可以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环境和增长知识的需要,但是也可能成为潜在作案者学习犯罪的“读本”和“范例”,因为,犯罪的目的与作案方法都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特别是,如果在报道过程中,详细描述暴力犯罪的过程,展示暴力犯罪的细节,则可能扩散暴力犯罪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有可能使新闻报道成为潜在作案者学习暴力犯罪行为的“实用信息”。“跟着媒体学犯罪”的现象曾在国内外出现过不少。

“许多年来,大多数关于传媒效果的研究已经指出,由于借鉴他人经验的心理因素而导致了传媒的负面效应。”“模仿犯罪是最令人头疼的仿效行为之一。”[2]当潜在的作案者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别人通过暴力犯罪来达到目的时,他们也可能模仿别人的行为实施暴力犯罪。

此外,暴力犯罪报道对潜在作案者还可能产生“去抑制作用”。暴力犯罪新闻报道,特别是那些不是以否定和批判立场报道的暴力犯罪新闻,不但使潜在作案者学到了暴力犯罪的目标和方法,而且可能解除其对暴力犯罪的抑制,“别人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跟从效应”刺激其犯罪欲望,从而产生犯罪冲动,诱发暴力犯罪行为。

2.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制造恐怖效应

大部分反社会的暴力犯罪分子,残害无辜,制造惊天血案,除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和仇恨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用意:一是制造轰动效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其影响;二是制造恐惧,引发社会的恐慌,破坏社会安全感。当今恐怖分子制造恐怖事件就是典型。而要达到制造轰动效应和恐怖效应、最大限度地扰乱和破坏社会的目的,显然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威力。曾有恐怖分子直言不讳:“大众传媒是我们最好的工具。”“据我所知,有的恐怖组织设法和一些记者建立密切的联系,有的行动就是为他们专门策划的……”[3] 1995年,美国人麦克维在俄克拉荷马城姆拉联邦大楼制造骇人听闻的爆炸事件。据报道,他之所以选择姆拉联邦大楼,就是因为考虑到大楼周围很空旷,有可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和电视镜头,有利于媒体的报道。而意大利恐怖组织“红色旅”的成员总是约定俗成地把犯罪行动安排在周三或周六,并把这两天称为“首选传播日”。以至于学者们认为一些新闻媒体被恐怖分子所“绑架”,批评它们的不当新闻报道成为恐怖分子的“帮凶”。

因此,媒体报道暴力犯罪,如果报道不当,极有可能“在客观上”帮助了犯罪分子,甚至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成为犯罪分子制造轰动效应和恐怖效应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