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论新闻美学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黄丽萍
美学,在改革开放初期,从学者到业余爱好者都十分活跃,研究和学习热情高涨,在中国文革文化荒漠时期之后,青年人首先感到的是这一学科的新鲜,对美学基础理论的抽象苦涩仍然充满热情,刻苦学习研究。但之后的几年,美学似乎被人忘却了,好像是一个被打入冷宫的皇后,有人感到十分惋惜,认为学术也沾染了功利性,百思不得其解,由于纯理论性美学忽略了各学科的具体研究,一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使得美学家们步入了误区,并认为美学遭透了,致命的概念,理论研究让人头痛得喘不过气来,有人甚至认为美学不美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经济基础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之后人们又开始了对美的渴望与需求,各个领域各种行业的实用美学迅速发展了起来。并且人们普遍具有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求,喜欢看到正义和正气得到弘扬,喜欢看到丑恶的现象被批判、鞭挞。
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报道中能够感染人、塑造人、教育和鼓舞人,以达到对美的、好的人和事物的弘扬,对丑的阴暗的人和事物的鞭挞。
一、新闻需要美。在追求时尚、追求美的时代,人们显然没有闲情逸志看那些自己以为不美、不好看的东西,但也绝不会放过那些堪称美的新闻作品。新闻需要美,这是当今时代赋予新闻的新主题,这个美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摄影、背景、色彩的美,而是作品本身所蕴涵的内在美。
新闻作品的内在含义,也就是新闻作品的魂,它带给人们的启发力、号召力和爆发力是新闻美学的真正体现。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业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这样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我会牢记那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烙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这篇新闻报道是一篇美的文章,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的瞬间,一颗美的灵魂。谭千秋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傲,是老师的楷模。
二、时代需要美。我们这个时代是展现美、追求美的时代,美就是生活,美打扮生活、美代表我们的生活。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反映这个时代的生活美,讴歌这个时代美的东西,从而鞭挞,批判丑恶的事物。在当今年物质世界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渴望精神食粮的充实。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正面典型的时候按照真、善、美的价值观产生出来的典型形象将成为人类共同的或者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榜样。
这种典型具有教化的作用,这种教化作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新闻美学的具体体现。
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新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向普通老百姓。同时,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新闻展示出来的人物和事件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受到受众的好评。特别是在塑造英模人物方面颇有建树,摈弃了过高、大、全的写法,注重还原生活,从细、小中展现英模的人格美、人性美。
汶川地震中,一个平凡的女教师只有20岁。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壁角,把他们抱在自己怀中,坍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尸体体被找到时,她怀中的3个女孩活了。这是一个平凡的女教师在危难时刻做出了不平凡的义举。她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13亿人民举起双手,托起了灾区人民头上的天空,筑成新时代抗震救灾新的钢铁长城。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展示英模的伟大品格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
三、传诵宣扬美。新闻美学的出现与研究较之其他学科要晚一些,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是一样的,有着自己的广阔研究领域和极强的实用性。有人甚至说这类学科研究是多此一举,好像新闻不需要美学,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新闻中真的无美学可寻吗?我们知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所触及的一切领域不但皆有美,从本质上讲都是美的创造,新闻美学不但需要研究,而且有着自己特殊的审美对象。
新闻美的本质特性之一就是真,真是新闻的生命线,没有真也就没有新闻存在的必要性,这方面与美学的基本规律真善美中的真是吻合的,新闻中的真不但有自己的独特领域,也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理论研究的内容。真的东西首先就具备了美的属性,典型的新闻报道也就是对美的属性在社会环境中扩张放大的传播,让美的东西诉诸人的视知觉和千家万户。
新华社、人民日报对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的报道,就是对我们社会生活中美的精华的提取并传播于大众,让美感染净化人们的心灵,并暗示了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脊梁,报道开头就用了一种可信的亲切手法,感觉非常美。
四、真实透出美。2002年春节,一封特制的信寄到了湖南省委,一张剪裁过的红纸作为信纸,寄信人为它精心装饰了金边,信中写到:“敬爱的首长,1990年你不辞劳苦亲自爬上了我们崇山峻岭上的苗寨视察,访贫问苦,你是第一个能深入到我们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亲人。”
至今,谁也不忍告诉湘西叭仁村的村民们,他们用金边框着的新春祝福信,郑书记没有看到,当秘书含着眼泪打开它时,百姓爱戴的培民书记已与他们天人永隔了。
读者在看到报道之后,谁能不被感动得流泪?这种感动不是文艺作品给人的感动,而是我们生活中真人的真实事迹。感动之后就是自然的慢慢品味,这种一系列的读者自然反映,就是人们对美的品味与欣赏,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真”的特殊美给人带来的享受,与其他门类的美感相比,新闻美对人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持久,观众欣赏一幅艺术巨匠的画作,很难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虽然艺术美的研究更丰富和深刻,但在某种程度上新闻美更加具有感染力,甚至是其他门类的美感所无法比拟的。
新闻的美学属性不管是一种观念的或是一种实在,都客观潜在于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感性和理性之中,伴随着它的社会化的传播而突出地彰显在你的面前,它所给你带来的美感也是你无法拒绝的。真,是新闻美的属性,新闻作品不是文学创作,它们的区别在于真实反映生活与提取生活元素再创作,新闻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在于以“真”取胜,如果报道失实,哗众取宠,那么新闻美就无从谈起,因为它首先不具备了新闻的基本美学属性。
新闻工作者对美学理论审美常识,应当都有所学习和研究,以增加在现实采访中视知觉的敏感性与深度。不让生动的新闻审美元素从我们的报道中溜走,漏掉,在新闻工作中不断探索,寻找出新闻审美创造的规律性,让新闻美学这朵灿烂之花更加耀眼夺目。
相关新闻

媒体如何报道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