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的不足与改进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的不足与改进 (2009-06-09 21:15:19)

标签: 杂谈

    把“严肃”的电视新闻裹挟在影像的世界里,闯入观众的认知视野和意识领域,仅强调电视新闻的独立风格已经显得苍白”,“电视新闻再不行改革,就没有前途可走”。

 

 

 

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的不足与改进

首先,硬新闻软报道。

民生新闻在现阶段一定要符合电视生存规律,提升竞争优势。当然,突破路径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笔者认为可在报道题材的提升和报道领域的延伸上做一下尝试,不要一味把民生新闻局限于残缺不全的琐碎与庸俗上。其实,报道重大的硬新闻本来就应该是民生新闻的题中之义,只是在报道手段上要摆脱原来那种不受欢迎的“宏大叙事”的模式,要把硬新闻软化,具体而言就是采取平民视角,对重大事件、时事政策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用平民化的语言,从百姓的角度,用百姓的眼光,以“深”、“趣”、“软”为主,来解读,来报道。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一些百姓直接与政府部门领导对话的方式,来畅谈时事政策,政府工作方向,市政规划,惠民政策等百姓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政府,媒体,百姓,三方平起平坐地来聊众人关注的这些事。  比如:2007年的物价上涨就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但如果新闻只是把那些含有较多术语的背景分析、国家政策等不加解读地告诉受众,肯定是难以体现出民生新闻的优势所在。如果我们寻找一个新闻由头,由市民说出物价上涨给他们带来的影响,然后三方再共同把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国家的政策等问题一起进行分析,解答,受众是否就容易接受了呢?其实,眼下被我们抛弃的“时政新闻”在群众中是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和“收视替力”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烹饪”。

 

其次,把小新闻做深。

目前江苏境内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报道普遍流于表层,两三分钟把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讲完就完。这样一来,各个栏目的节目信息量是很大,可是真正给受众留下印象的却很少。而且与同城同类节目相比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同质化严重。我认为,在这个传播技术发达的信息时代里,所谓的独家新闻已经很难做到,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也不见的就能采到“独家新闻”,所以对于一些新闻事件,就需要运用“独家绝招”找出“独家视角”阐述“独家观念”制作出“独家猛料”。新闻策划正是当前行之有效的绝招。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所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意识的谋划、设计可增加新闻深度,提高新闻可看性,而把民生新闻做深却正是目前急需加强的。 

 

再次,节目包装可再大胆些。

这是个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要想赢得观众的眼球,节目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许多省级电视台与已与专门的包装公司合作,以树立自己鲜明的品牌形象,确立自己的包装风格和识别体系,手法新颖,富有时代感。从江苏境内几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看,各栏目的包装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栏目都有改进余地。再就是许多栏目都没有叫得响的板块。要知道一个名栏目可以带动一个电视台,一个叫得响的板块也可以带动一个栏目,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在版块设置上,各栏目完全可以借现有资源,在版块设置上大胆些,放开些。

例一、有的记者经常跟着110警车巡逻,拍摄一些现场性的片子,针对这一情况,栏目可以设置集警务与法律于一体的新闻板块,以民生看法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

例二、现许多栏目都设置了天气预报版块,但预报方式仍然很传统。笔者认为,主持人完全可以走出演播室“见天说话”,农忙季节,主持人在直播前提前走上田间地头,给老百姓提供一些实用的天气信息。高温时期,主持人走近劳动者,给劳动者送去一点问候;

例三、互动方面,观众在观看一个栏目的新闻时,对于主持人的工作与生活同样非常关注,就此可适当策划一些主持人走近百姓身边与百姓互动聊天的节目;

例四、针对受众对民生新闻已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对民生新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可设置一个集调查性、故事性于一身的深度报道版块。

 

 

   电视新闻正遭受媒介群落围攻。传播速度快不过网络和广播,信息的丰裕度、深度和贴近性不及大众报刊,针对性、服务性不如周刊杂志,娱乐性不及电视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加上“‘制播分离’(主要是非新闻类节目)和频道制改变了电视生物链。当下电视屏幕里活跃着多种节目形态,综艺娱乐节目、电视剧、广告等表现方式及风格与电视新闻几乎迥异的节目,把“严肃”的电视新闻裹挟在影像的世界里,闯入观众的认知视野和意识领域,仅强调电视新闻的独立风格已经显得苍白”,“电视新闻再不行改革,就没有前途可走”。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