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收养继承 >

上百余“非遗”,急寻“继承人”


    

    莒县是一个文化大县,有上百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这些非遗项目中有一些已经濒临失传,莒县过门笺只剩下几位老人还在坚守,周姑戏也缺少演出机会。莒县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甚至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庄户剧团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中,村民逐渐住进楼房,不少非遗项目正在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莒县上百个非遗项目需要保护

    

    莒县作为较早进入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东夷民族的莒部落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独具特色的莒文化被公认为和齐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之一。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莒县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莒县文化馆深入全县各个乡镇不断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行程1万余公里,走访调查民间艺人6000余人次。共收集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等)、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等)近百个,谚语、方言等10000多条;调查收集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20多种(类),过门笺、民间剪纸、莒北转秋千、陶艺烧制等民间绝技20余种,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专题片10余盘,资料保存20余盘。目前莒县共拥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项,为莒县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分别为莒县过门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和孟姜女的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为三项国家级的和莒县周姑戏、莒县转秋千和莒县查拳。另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项。

    

年轻人不爱学,民间绝技后继乏人

    

    这些民间绝技随着传承人的逐渐老去,年轻一辈很少有人涉及,正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莒县过年时家家户户贴过门笺,大柏林村等几个村庄曾经家家户户都做过门笺,当年也是赚钱的好手艺,可是随着机器印刷的兴起,现在大柏林村只有史龙江一个人还在坚守。转秋千在莒县有很悠久的历史,可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消失多年,直到近年年仅九旬的传承人林立志才在他人的配合下搭起转秋千,重现百人荡秋千的盛况,但是这门绝技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莒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多方搜集民间绝学,除了村级非物质遗产普查和莒县第二次非遗普查之外,他们也多方宣传,呼吁市民发现、搜集民间绝学,有很多绝学都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留意到才加以保护的。“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现在很多民间艺人也了解到非遗的重要性,很多人也都自己到文化馆来申请保护。”文化馆工作人员说。

    

    莒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经过长期到农村调研,发现很多非遗项目是根植于农村生活中,而农村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致使部分非遗项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莒县过门笺就是其中一个,过年时人们将过门笺贴各个门口的门楣上,这是家家户户的习俗。可是在住进楼房的村民中极少有人在楼房门口张贴。莒县转秋千是人们在农忙前利用院中空地搭建的大型秋千,同时能有数十人参与,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会随着缺少举办场地和民俗改变而逐渐消失。“至于其他的一些节日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也会逐渐因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消失。”该工作人员说。

    

“非遗”进校园,受学生欢迎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民间戏曲,莒县不但连续三年开展莒县民间艺术展演,为庄户剧团提供演出机会。每年还拿出20万元奖励庄户剧团,没有音响设备的就奖励音响设备,有音响设备的就奖励服装道具,目的就是让庄户剧团更好地演下去,去年奖励开始之后,一年的时间莒县新增了十几个庄户剧团,这其中以周姑戏为主。

    

    为了让市民更多地了解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莒县文化馆不但在路边搭设展板宣传,还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今年4月19日,莒县2014“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莒县四小举行。几十种非遗项目现场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及家长对非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记者看到,展板上印有几十种莒县非遗项目的介绍,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并具体介绍了非遗项目的由来 、传承等情况。在不少展板的一侧,非遗传承人还现场进行了项目展示。

    

■剪纸艺人辛崇花

    

剪纸变年画,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辛崇花告诉记者,她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剪纸,当时主要是剪窗花和人物。那时候民间剪纸艺术盛行,过年或者有人结婚时,流行贴窗花,所以不用刻意拜师,村里的妇女或者学校的老师都会剪纸,她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毕业后参加工作,她最初在莒县安庄镇政府工作,那时候剪纸已经不那么兴盛了,虽然剪纸在安庄镇民间有很广泛的基础,但是几乎没有人还在坚持剪纸,看到这一情况之后,辛崇花非常着急。她一方面跟精通莒县剪纸艺术的贾孝来、于永胜等人学习,另一方面对安庄镇的民间剪纸,做了大量的挖掘,走街串户把老手艺人都组织起来,然后将各种不同的剪纸老手艺都保护起来,确保不失传。2006年,安庄剪纸,作为莒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批复,辛崇花成为传承人。

    

    辛崇花到阎庄镇工作之后,她发现阎庄剪纸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传统,尤其是以大柏林村为代表的剪纸专业村更是有传承上百年的手艺,除了过门笺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窗花,这些剪纸都是农民自画、自刻、自剪,农忙的时候务农,闲暇之余就在家里或者街头剪纸。但这时候多数农民都是制作过门笺卖钱,只是偶尔才会剪上一个窗花,而且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多种多样的剪纸,年轻人几乎只会过门笺。流传百年的专业村都没有年轻人学剪纸了,剪纸手艺面临失传。

    

    “既然不再贴窗花,那就把窗花做成艺术品,挂在墙上。”辛崇花说,她的这一想法得到党委政府和老艺人们的支持,剪纸作品也开始不断丰富完善,现在已经有连环画、风俗类、国画等各种样式,而且剪纸作品也越来越大,跟绘画作品一样,剪好之后装裱起来,然后挂在墙上。辛崇花告诉记者,现在不但村里的老艺人们又拿起剪刀,就连幼儿园老师也都开始集体学剪纸,剪纸课也成了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的课。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发展,莒县阎庄镇在2012年被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山东剪纸文化之乡”,剪纸艺术重新红火起来,窗花也变成了年画。

    

    文/图  记者 刘九省通讯员 马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