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新媒体虚假报道成因浅见
新媒体虚假报道成因浅见
作者:李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2013-2-6
建立新媒体新闻报道诚信体系,实行网络新闻报道、信息发布实名制。让守信者能够安心从业,让失信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促使新媒体新闻报道从业人员能够自觉、自警、自律。
□李瑞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所在,一条新闻报道只有真切反映出事件的真实状态、揭示出事件背后的真实背景,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才真正具备了独特魅力,才能产生文字或影像的冲击力,才能深入人心,震撼人心。
然而近年来,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盛,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又重新摆上了研究探讨的案头。
新媒体兴起带来概念颠覆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采写新闻报道的人不一定是领取了记者证的“合法”新闻工作者。每一个自然人都可能随时成为采写者。
新媒体的兴起使新闻报道的内容不再是传统观念中“新近发生的典型事件”,在新媒体新闻采写者眼中,“犀利哥”“芙蓉姐姐”都有可能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而成为新闻炒作的对象。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媒体的组织结构、新闻传输方式和传输速度。传统媒体往往是一个运转着的封闭的组织,该组织包括采、编、协调、新闻报道的载体、运行保障等部门。采写者通过传统媒体传输新闻报道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经过非采写者的审核筛选、编辑、制作等,才可向受众传送。而对于新媒体,原有的封闭的采编保障机构都被极大地社会化了,每个自然人都可以作为一个媒体终端。新闻报道不再需要层层审核,采写者只需对自己负责,便可直接通过微博、博客、QQ等发布,甚至随时通过手机,上传发表自己采写的见闻,抒发自己的感受,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输速度。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新媒体大大提高了新闻传输的机动性、灵活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发表的主观性、随意性。由于缺少严格的审核把关机制,其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新闻真实性的缺失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其主要表现为:
以讹传讹,推波助澜。
网络从普及之日开始,由于缺乏监管,就成了虚假信息的重灾区。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网上传言或臆断被“网络推手”“网络水军”添油加醋,故意炮制煽情事件,捏造“热点新闻”。而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些不实报道,“网络水军”们更会毫不犹豫、不加过滤地转载,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推波助澜。
2005年5月,《镇江日报》国际新闻版在头条位置刊发的《俄贝加尔湖水有望引入中国 中俄双方目前就相关事宜进行协商》,就是一篇从网络转载的稿件,当时就有读者质疑:如此千里迢迢“北水南调”,引贝加尔湖的水到中国,可能吗?需要多少成本?谁喝得起这样的水?果不其然,水利部新闻发言人专门出面澄清:绝无此事。结果报道此事的相关“新闻”被业界评为当年十大假新闻之一。
歪曲事实,造谣生事。
有的网络新闻为了引起所谓的“轰动效应”,利用各种手段移花接木,将图片改头换面,将不同事件拼凑嫁接,甚至根据需要编造新闻情节,从而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011年,中央电视台评出2010年全国十大假新闻,其中三条是网络报道失实,这三条假新闻的内容全部是凭空杜撰,无任何依据,在报道之后,已有网友对新闻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报道者未及时提出更正。
假新闻形成的内外因
笔者认为,造成新媒体新闻报道真实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吸引更多广告,一些网站受利益驱使,忘记了职业道德,置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于不顾,大肆炮制无中生有的所谓的“独家新闻”。
二是一些网络新闻报道发布者自身素质低下,缺乏应有的新闻从业水平,对要采写的新闻事件没有能力作深入了解,在发布新闻时,对事件的一些细节只能靠想象衔接起来。
三是一些人没有诚信,缺乏自律,对自己在新媒体上发布的新闻报道不负责,不顾后果。前段时间,一位自称身患绝症的人在网络上开展了一项活动,引起社会和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同情。但事后得知,这个人根本没患绝症,他这么做只是觉得好玩,想验证一下“世态是否炎凉”。
四是少数人出于仇视社会的不良心态,在网上专门发布一些与社会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东西,故意制造不稳定因素,引发社会矛盾。

媒体如何报道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