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新闻追踪报道

  在《华西都市报》创刊以前,席文举在《四川日报》成功地策划和组织过几次追踪报道。

  一是1986年的"长江漂流"追踪报道。《四川日报》每天报道漂流队漂流的情况,惊心动魄的漂流和悬念丛生的报道,震撼了许多中国人的心。成千上万的读者天天翘首等待阅读。

  二是1987年四川汶川县广播局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批评高价化肥的报道,吃了名誉权官司,并败诉。席文举对此组织追踪报道,开展了"批评报道为什么这样难"的讨论。结果,半年后当地法院改判。

  因此,报纸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追踪报道,更符合报纸的功能,也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更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和现实斗争的需要,比起小说和纪实文学连载来有着更加独特的魅力。它的真实性、接近性、时效性及其产生的直接效应不仅文学作品难与之比肩,而且还能有效地实现席文举在第一次讲话中提出的把办报和办事结合起来这一目的。

  "新闻追踪"既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于是,席文举决定把"新闻追踪"也作为一种常规武器,实行规模经营,常抓不懈。

  如果说优势嫁接是席文举组合想象的产物,那么,"新闻追踪"的规模经营则是是席文举理论思维的结果。从哲学来说,任何事物一旦发展到一定数量,就会产生质变。"新闻追踪",是一些报纸过去已有的形式,但是它最多不过是报纸的一种表现手段或丰富报纸内容和形式的一些必要的点缀而已,大多数报纸都是偶尔为之。席文举则对它实行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应,于是量变发生质变,这一形式就不再仅仅只是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成为报纸风格、个性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席文举对一年多来《华西都市报》"新闻追踪"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他说,《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追踪"形成了七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天天有追踪,有时一天好几个。二是规模大。版面上强化处理,通常在一版辟栏,甚至占半个版;从不同侧面组织报道,好几条稿件组合在一起,再冠以总题,形成规模效应,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三是时间长。一次追踪短则十几天,长则几个月,最长的达九个月。四是参与性强。报社编采人员参与和读者参与相结合,形成一个动态过程。五是创造了几家新闻单位几种媒体联手追踪和跨地域异地联手追踪等好形式。六是穷追不舍一追到底,追个水落石出。七是题材上选择政府和老百姓都关心,而且政府能够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