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婚姻律师网 > 新婚姻法 >

官员解释婚姻法条款:公民可选其它姓氏

  姓氏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似乎只有男性才可以传承姓氏,几千年来,新生儿取名也基本都随父亲姓氏。

  在昨天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向会议作民法、婚姻法有关条款解释(草案)的说明,信春鹰在会上表示,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孩子的姓氏除父母姓外,可选其他姓氏。当天审议的更多草案,详见今日A09版。

  昨天本报官方微博发出“孩子应该随谁的姓”的网络调查,截至昨晚9点半,有214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3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遵循中国人传统观念——子随父姓。还有31%的人认为,应当由父母双方协商决定。10%的网友认为,可以用父亲和母亲的姓放在一起做复姓。

  据记者了解,在南京也有因为子女姓氏的原因,夫妻双方诉诸法院,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的案例。未来民法、婚姻法有关子女姓氏的条款解释,或为这类家庭民事案件提供一条新的可供参考的解决途径。

  社会学家说

  子女可不随父母姓”的消息一出,网上也是讨论声一片,大多数网友都围绕姓氏对于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意义展开了讨论,有人说不必拘泥于传统,也有人说原本的约定俗成就挺好。而记者就此也采访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邱建新教授。

  邱教授表示,在传统的父系社会中,基于对三纲五常的遵循,大多人起名都跟随父性,体现了一种家族香火的延续。而姓氏不仅体现了家族血缘的传承,同时也涉及到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最简单的,它有一种家族归属的认同感。”即便现代社会出现了随母姓或者合用父母姓氏,这一点还是不变的。

  除了有着浓郁传统文化的中国,“在西方社会也是类似的延续性。”邱教授表示,西方家庭中子女姓名也会跟随父母,比如“辛普森家族”等等。而关于姓氏的最新法律解释的提出,虽然给公民行使更多自由权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但从伦理情感和文化传统出发,在实际运用中,“不随父母姓氏的情况一定还是凤毛麟角。”

  姓氏承载家族同根性

  选取异姓仍将极少数

  解读

  过去:不随父母姓无法上户口

  未来:有正当理由可选其他姓

  在南京,有人经历过孩子因为不随父母双方姓,就无法上户口的现象。而这样的情况,在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子女的姓氏问题,虽然我国在民法和婚姻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但在社会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不少困难。前述“不能上户口”的状况曾有人对簿公堂,结果法院支持不随父母姓一方。民法中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婚姻法中则只提到“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实际操作中,民法和婚姻法“打架”如何解决?孩子到底能不能姓父母以外的姓氏?信春鹰表示,“实践中存在对上述规定理解和执行不一致,一些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也不同,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针对现实问题,对民法通则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释明法律含义,是必要的。”信春鹰说,通过法律解释,明确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和实际做法。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一些公民因恢复祖姓、由他人抚养等原因,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信春鹰表示,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

  据悉,本次解释(草案)内容包括: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择姓氏:其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其二,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其三,有其他正当理由。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草案还明确:少数民族公民可以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选取姓氏。

  孩子随谁姓

  成年后有自由选择权

  律师说

  @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官方微博律师顾问团成员夏磊独家解读了草案,他表示,子随父姓还是随母姓,这是自由选择的范围,在子女未成年时,应由父母共同决定,确定后如若变更,应取得父母双方同意。在子女成年后,该选择权应归成年子女自行行使。立法草案充分注意到地方性规定不一以及其他现实因素,明确允许在父母姓氏之外选择其他姓氏,但是这种选择权仍应受到一定限制,而不能成为绝对的自由。

  发生在南京